推广 热搜: 幼儿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学习  注意力训练  育儿新知  智力开发  家长教育心得  教育  学习动力  家庭教育帮 

重复训练是儿童的智商体操

   日期:2024-04-23     来源:www.aizhizhuang.com    浏览:463    
文章简介:一个3岁的小姑娘,安静地坐在房间的角落里玩耍,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看上去单调的活动中,将一些彩色的玻璃球一颗颗地塞到玻璃瓶中。每当一个玻璃球落下去的时候,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撞击声,如此的过程中,小姑娘只不过面无表情地重复一个动作,将玻璃...

一个3岁的小姑娘,安静地坐在房间的角落里玩耍,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看上去单调的活动中,将一些彩色的玻璃球一颗颗地塞到玻璃瓶中。每当一个玻璃球落下去的时候,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撞击声,如此的过程中,小姑娘只不过面无表情地重复一个动作,将玻璃球一颗颗地放进瓶子。亲喊了小姑娘三次,她都充耳不闻。当瓶子装满之后,小姑娘把玻璃球倒出来,然后继续重复如此的动作,直到妈妈进去收起瓶子,她才被迫停止游戏。

妮妮,把瓶子收起来吧,看看母亲给你买的花裙子。小姑娘被妈妈抱起来,不情愿地看了一眼窗台上的玻璃球。但非常快就恢复了活力,精神饱满的样子。其实,妈妈只想转移她的注意力,小姑娘天天都要重复这个游戏,少则十几次,多则几十次,这样的情况让她有的担忧,而女儿却好像对此有用不完的热情和专注。

晚上,小姑娘早早地躺在床上,等着妈妈给她讲床头故事。妈妈筹备给妮妮讲一个新故事,但她非要听《金色的房屋》。妈妈有的吃惊,这个故事女儿已经听了十多遍了,虽然她还不认识几个字,但已经熟知到可以背诵了,红的墙、绿的窗,金色的屋顶亮堂堂

妮妮的妈妈想:重复一件事情多么枯燥啊,女儿是否患上自闭症了?

对于成人来讲,重复操作好像是一件苦差事,不少人都会充满疑问:反复做事需要耐力,3岁或5岁的孩子能忍受得住吗?其实,这种担忧完全没必要,由于儿童本来就喜欢重复地做某一件事,年龄越小越是这样。当他们碰上有兴趣的事,就会没完没了的重复地做这件事。

重复做事是儿童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练习活动,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婴幼儿特有些常同行为,蒙台梭利将它称为重复训练现象,同时,她也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了儿童重复做事的势必性--为了意志力的形成。

意志力源自选择有智商目的的活动,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,即历程专注、兴趣、意志、顺从四个环节。儿童的意志力并不是成人所理解的那样,可以通过后天强化练习出来。事实上,儿童的意志力形成是一个天然形成的过程,也是一种天分的本能,它是儿童自然成长的法则。

蒙台梭利察看到,在乎志力形成的第三个环节,即意志的进步,总要历程三个要紧的阶段,其中最容易见到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便是重复训练。

反复操作是儿童的智商体操。蒙台梭借助这个比较适合的比喻说明了重复和智商的关系。儿童在玩耍一样东西时一直重复进行,在读一本书时一直重复听,在操作一样教具时一直重复几十次,这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,甚至成人觉得这是因为儿童的幼稚而致使的,但如此的重复却使儿童感觉到力量和独立,并使儿童达到极度的满足。事实上,假如儿童能达到重复一种活动的时候,那是由于儿童已经可以相当程度地把我们的注意力控制到一点上。这种状况大家才把他称为注意力集中。这种集中的注意力在重复中,儿童的内心就获得了一种力量。大家把这种力量讲解为控制的力量,儿童既能控制我们的行为,又能控制自己以外的物质世界。

很多爸爸妈妈都不难发现儿童重复训练的现象,要么是在学校,要么是在家。但,他们多数会表现出茫然的表情,并不了解这就是孩子意志力形成的第一个阶段。正是基于重复训练的起点,儿童才慢慢形成了自制和自觉的能力,为进入第二个阶段打下了基础,即自由地选择自我练习的生活方法。

大家已经意识到手和语言是人类智商的两种外部表现,所以重复地听、说、读、画,与所有重复性的劳动都是促进心智进步的运动。儿童喜欢用双手去重复做事正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种表现,他们总是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对一些基本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相关推荐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